Zexun Luo

罗翔、余华谈话《兄弟》

Shaka / 2023-07-16


罗翔和余华谈话视频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Ue4y187dT/

一、真实的荒诞、虚无的放纵、真正的幸福

罗翔: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看小说的人。因为我学法律,其实就是很多很多的案例,这些案例是真实发生的,这些案例都是讨论人在某种情境下做出某些匪夷所思的事情。但是在文学作品中,它同样也是一样,它把一个虚构的人、一个虚拟的背景无限地展开,做出的一些事情,但这些所有的虚拟又来源于真实的投射,所以很多很多的作品,就让我们不断去思考。因为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情境是差不多的,这个世界是一定有苦难、有罪恶的,法律原本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失序、社会的罪恶。在文学作品中,我们看到这个任务不断地展开。为什么说一个好的作品一定要去触摸人的那些最古老的课题——人性、罪恶、沉重、苦难,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问题。

罗翔:具体而言,当时包括我最近重读这本书,我有三个非常非常直观的感受。第一个感受就是这种真实的荒诞,因为是上下两部,首先我个人是在上部作品结束的时候出生的,我是70年代末期,那个时候上部作品已经结束了,所以对于上部作品的历史事实,我个人没有直接的经历,但是我的长辈是经历的,所以在他们的描述中,我也能够感受出,上部作品所叙述的那些荒诞是多么的真实,也让我真正地意识到,人性的幽暗和邪恶一定是要受到法律的约束。因为这个法治一旦失序,人性的邪恶就会无穷无尽地释放出来。罗翔:就像这本书,我记得当时印象很深刻,当宋凡平被打死的时候,苏妈说了一句话:“人怎么会那么狠毒?”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,但是可 以肯定的是,真实的生活也许比艺术更沉重,所以我时常会在想,当时阅读的时候我就在想,我会不会也会这样,你会不会也去释放心中的那种幽暗。我肯定是希望有一种力量能够锁住内心的幽暗,但是它会促进你反思,因为这种荒诞是真实的。当然在小说的下部,那就和我的人生经历有很多很多的合拍了,因为我经历过物语横流的时代背景,身边很多很多朋友,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中,他的人性如何去扭曲。人性真的是太软弱了,以至于经常有绝望的感觉,你会发现在下部作品中,有些人为了名和利,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、人格。

罗翔:第二点,我想到的就是虚无让人放纵,因为绝望会让人虚无,这种虚无会让我们不知道为何而生、为何而死,我们每天也就浑浑噩噩,过着行尸走肉的这种生活,所以这种生活可能会用盲目对抗这个世界。就像这里面的有一个任务,那哥们(徐拔牙)天天周游世界,天天喜欢看这个活动、那个活动,但他不知道他到底干嘛,他就是虚无、浑浑噩噩,用忙忙碌碌来对抗。但是更多的虚无是一种放纵,我觉得就像李光头那样,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睡了多少人,他也不知道如何去爱,他说我也不知道如何谈恋爱了。这种欲望的放纵,一方面是对别人的伤害,一方面无限透支自己的欲望,造成对自己的伤害。这里面有一个人很让人悲伤,就是女主人公林红,我看完觉得非常非常难受,不知道余华老师为什么给女主人公取名叫林红,我当时一看到这个任务马上就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那个“林花写了春红,太匆匆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。胭脂泪,相留醉,几时重。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不知道是不是李煜的这首词。你会觉得非常的诧异,但是仔细一想,这种诧异也是在情理之中,为什么在情理之中?因为当她的理想破灭的时候,她一定会采取彻底的虚无,来对抗这种荒谬,因为她觉得世界是无解的荒谬,那就彻底荒谬下去呗、彻底放纵呗。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,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彻底的荒谬,那么说它的荒谬确实没有意义,因为荒谬一定有它的反义词,就是有序、正常、圆满,如果没有这个参照系的话,你说它荒谬确实没有意义。林红她采取来一种彻底解构的态度,但是解构能不能再建构呢?如果解构的目的不是为了建构,那你解构又有什么意义呢?如果没有美好作为参照,你说这个事情荒谬,也没有意义。我觉得林红心中还是有对爱情的美好理想,她自己把它打碎来,破罐子破摔嘛,覆水难收嘛,但是真的覆水难收嘛?

罗翔:第三点,是对我个人的提醒。我就觉得,余华老师后面的物欲横流的时代,很多人像李光头一样有钱,但是可能对我个人的一个提醒就是,可能真正的幸福就是一种平静。所有的阅读,可能都是让我们更多认识到自己,认识到我们是谁,我们从何而来、去往何处,李光头最后想上天,想做航天飞机上天,但是他上了天内心会有宁静吗?看着这个地球、看着这个月亮,他内心就会有宁静吗?我也不知道,但是他确实想上天。可能人真正的战场,还在我们的内心,因为内心的宁静是一种最大的幸福,就像柏拉图说的,人的理性、激情、欲望,这三个东西始终在征战,三个东西保证一种平衡,保证一种和谐,保持一种合乎中道,对我个人而言,这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。我大概就是这三个直观的感受,真实的荒谬,虚无的放纵,真正的幸福,平静是一种幸福。

二、随波逐流

罗翔:其实你会发现人生种充满一些悖论,为什么说人生种充满一些悖论?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,一方面我们说人无法逃脱命运的操控,但是人又有自己的选择。所以在某种意义上,它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。一方面我承认,这里面所有的人物特点,在真实的社会中也确实是这样的。李光头为什么能发财?他感觉它很成功。命运致使的。有些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一种遭遇?命运致使的。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,贬义词种的随波逐流,只有谁才会随波逐流?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随波逐流。当小溪飘过,那些死去的动物昆虫尸体、枯萎的树叶它才会随波逐流,但凡是活着的东西,它一定会去对抗这个潮流,但是在对抗的时候,人有的时候,也可能会顺着潮流游一点,当觉得游得部队的时候,他可能就会,朝着相反的方向。所以我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,它其实就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,包括刚才余华老师所说的写作,写作很多时候,你会发现那个段落写得非常非常精彩,我们中国人有个词叫“神来之笔”,可能它属于你,似乎又不属于你。就包括这个作品余华老师是作者,但是这个作品一旦创造出来之后,它似乎又脱离了余老师,它就获得了一种自在的存在。所以人生可能也是这样,我们被命运所选择,但是我们又不一定,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。

三、荒诞和现实的关系

罗翔:在某种意义上,其实你会发现荒谬,它是一种这个社会的存在方式,只是这种存在的方式,其实是折射着人类对美好的一种期待。……我们承认荒诞,我们也不是说彻底地制造一个不荒诞的社会,这不可能的,因为当你想彻底地制造一个完美的不荒诞的社会,那一定是一个最荒诞的结果。它超越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,就是很荒诞,你不可能的呀。于是我们就要在这两者中保持一种合乎中道,一方面我们接受人类是有限的,同时我们又向往一个更美好的,但是我们又知道人类的有限性无法达到乌托邦的存在那种美好性,我们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追逐一种合适的现实主义。我们是要在这两者中,寻找一种平衡。我们还是相信,这个世界不应该这么荒诞,我们要不断地去改变它,让它变得不再那么的荒诞,但是我们又知道,我们不可能达成一个最完美的可能。

四、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

罗翔:我其实是一种乐观的现实主义,就是我始终相信人类是需要有理想的,但是我又知道,人类所有改造世界的这样的冲动的前提是改造自我,你如果自我无法改造,你凭什么改造世界呢?往往那些改造世界的人,通常都是觉得自己太完美了,这个本身就是很荒诞的一种可能。就是你自己都存在那么多的问题,凭什么去指责这个、指责那个?

五、精神内耗

罗翔:这其实很常见。什么叫内耗?内耗就是内部损耗。那不符合物理学基本定律吗?热力学第二定律。能量它肯定是从有能量到无能量,这是符合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的。只有什么情况下才彻底不内耗?人的生命归零了才会不内耗。所以只要人生存在,就一定会有损耗的存在。但是问题就是说,这个内耗得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,就像刚才余华老师说的,你得找到一个出口,这个内耗不会彻底把你耗死,这个内耗是让你在危险中碰到的一种机遇。所以还是得有一种积极的眼光去看待。因为说实话很多时候环境我们改变不了,但是也许你看待环境的眼光,是能够做一个选择的,做一个乐观的一种选择。因为人生就是这样,累的时候睡一睡,躺平当然得躺,难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躺平吗,站着睡觉吗?不可能嘛。躺平有时,积极有时,休息有时,工作有时。在某种意义上,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停留在想,而一定要去做,你其实想的话,你的损耗会很大的,CPU占的能量会特别大,但是做的时候,可能会慢慢让自己变得平静。有的时候比如我,我也是像余老师所说的内耗,有的时候我写篇论文,觉得怎么着都写不出来,又想放弃又不甘心放弃,因为写了那么多彻底放弃,就在房间里面走来走去、走来走去,谁也睡不好,吃也吃不好,各方面都觉得不好,觉得干脆放弃算了,写它干嘛呀,对吧?但是觉得不甘心呀,还是想把它写好。这个时候,我太太就会说你出去走走,你做点家务吧,打扫一下卫生把。你会发现干着干着活儿的话,马上心情就平静了。出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去帮助别人,纠结的心可能就会被释放。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,这个世界是很沉重的、很不容易的,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选择,以一种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情。

在某种意义上,人生就是非常的复杂,每个人所碰到的境遇是不一样的。为什么我们说去阅读,我们要阅读人类伟大的作品?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,探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中会做出一些什么的选择,我们很难给出普遍化的结论,我们只是觉得作为人,他一定要拥有一种智慧去进行选择,就像著名的尼布尔所说的一段话:“对于不能改变的,请给我力量去接受,对于可以改变的,给我勇气让我能够改变,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拥有智慧,让我们能够区分两者的不同。”如果是一些根本无法改变的,你跟它耗,你耗不了,对吧?但是如果有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去改变,那我们为啥呢么不跟它耗一下呢,谁怕谁呀?但可能更重要的,是还得拥有这种智慧,去区分哪些可耗、哪些不可耗,你要跟可耗的去耗,跟不可耗的,你就别跟他耗下去了。有时候要及时止损。我们阅读所有的作品不都是这样?难道真的看这些书就是为了打发时间?当然也有,但是还是为了能够获得一丁点的智慧。

六、改变

罗翔:我也非常认同,别人说蝴蝶翅膀的振动会改变整个亚马逊的气候,甚至会改变整个世界的气候。很多人总是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,但是人最需要的是改变自己,影响你自己才能影响你周边的人,如果无法改变自己,凭什么改变别人?人这一生说白了,用柏拉图的比喻来说,不就是在走出洞穴吗?我们所看待的一切,一切的狂热、一切的潮流,也许都不过是洞壁的倒影,它并不是事物的本象。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有一种力量,能够让我们调转,看到火光,进而有一种力量能够带着我们走出洞穴。为什么我在很多地方说,人要走万卷书,人要行千里路,因为读书不就是让我们走出这种时代性的偏见吗,行路不就是让我们能够走出这种地域性的偏见吗?让你能够更多地以一种包容的心看待世界,也能够接受自己的有限性,不要让自己活在浑浑噩噩之中,也不要让自己活在那种贬义词意义上的随波逐流种,因为死去的东西才是真正的随波逐流。

七、如何去爱

罗翔:我个人觉得,人总是喜欢从一个面向去思考问题,但是人类的有限性提醒我们,可能我们要在悖论种寻找一种合乎中道。就刚才你所提出的命题,爱是先天的能力还是后天的学习。我们是不能选边站的,因为我觉得可能都有。首先爱一定是先天的。我们为什么要去爱?因为我们缺乏。为什么人总是渴望爱和被爱?因为人是缺乏的,人是孤独的,人是希望别人去爱自己的。当你渴望别人去爱,你就承认你先天是不满足的,你先天是有缺陷的,你先天是不完美的,所以你希望别人去爱你。同时爱一定得有后天的学习,虽然不是说这种学习是技巧,因为人类所有古圣古贤的教导,人类所有伟大经典作品的教导,就像余华老师刚才提到的俄罗斯的两位作家,我也非常喜欢,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,他们不断地提醒我们,人的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人不知道如何去爱,人的爱总是会给自己、给他人造成伤害,为什么呢?因为人是如此的自恋,你所有有的爱可能只是自恋的一种投射,而这种狂热的自恋的投射,最后你越是爱,就越是在伤害,所以这些伟大的经典提醒我们,爱是需要后天的学习,这种后天的学习就是不断地承认我们的有限性,不断地从这种自恋的爱变成一种非自恋的爱,因为爱是因为我们不完美,爱是因为我们希望变得更完美,所以如果所有的爱只是一种自恋的爱,那你永远是不完美的,你也永远是没法成长的。很多人觉得我为什么爱他(她)?因为我在她(他)身上看到了我喜欢的东西,那你不就是在喜欢你自己吗?我个人觉得就是一种非常矛盾的有趣的东西,让两个不完美的人组合在一起,从而能够变得更加的完美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,它绝对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,让别人完全对你一种毫无条件的服从,一种喂饱你干嘛干嘛的,它是一种彼此牺牲、彼此成全、彼此成就、彼此提升、彼此拥抱,及尼尔走向更深更远的满足。但是我们需要有一种责任的牵引,让我们的爱能够变得厚重,让我们的爱能够变得踏实,让我们的爱能够变成对别人的成全和对自己的成全。我们为什么去爱?因为我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好。我们是不好的,我们才需要爱嘛,如果我们很好,我们爱什么呀?那人的爱就会成为自恋了。像古希腊的那个水仙花,对吧?他就爱自己,他唯一所爱的就是回声,最后他毁灭了自己,也毁灭了回声。这个是非常不健康的(爱)。因为他出生的一个诅咒就是很,这个孩子没法正确认识他自己。那人终其一生,最大的命题不就是认识你自己吗?认识你的无知,所以要去追求知识,追求知识之后你就还是承认自己是无知的,永远是一个向上的一个过程。那我想,爱可能也是这样。我们都是觉得自己不完美,所以我们需要爱,因为爱,我们更加觉得自己不完美,所以我们希望跟我们的爱人一起去成全。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,肯定有很多棱角是要被牺牲的,你很多偏好也是要被牺牲的,你很多偏见也是要被调整的。可能是这样一个过程。